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Cater44注视 (第3/6页)
,不碰任何‘个人解释’。” “按IR的节奏。”宋佳瑜把字说得很慢,像把每个动词放在秤上,“不谈人。只谈制度。” “好。”乔然在电话那端沉了一秒,“小瑜,我能问一句吗?” “问。” “那一页……是我想的那一页吗?” 宋佳瑜笑了一下,笑意小到不足以被对方听见:“是你想的那一页,也不是。是我自己的字,写给我自己看的。你不要去帮它取外面的名字。” 电话那端轻轻地吐了口气。“收到。”乔然说,“我会按流程,我不会代表你。” 两小时后,PR把第一轮申诉的反馈发给她看。两家平台撤了图,三家把配文改成“已删除”;仍有两家不动,评论底下正被搬运截屏添柴加火。IR的建议是继续按程序走,不做公开解释;今晚发布一封内部信,写给所有员工和合作方,指出IorDay的是“团队与制度”,请大家“不对私人进行过度解读”。她在内部信的草稿里加了一行小字,放在最后:“如果你们要问‘为什么’,请把‘为什么’交给时间。边界,是守出来的。”她知道这句话会被引用,也知道这句话不招人喜欢。可她不打算讨好九月的风。 夜里九点,她把内部信发出去。屏幕上跳出成片的已读回执,像一场安静的投票。她背靠椅子坐了一会儿,屋里只剩空调的低音。乔然发来截图:“两家撤了。剩下两家,我们走下一个流程;不发任何‘情感化’句子。” “谢谢。”她回,又把“谢谢”删了,换成“收到”。这不是礼貌的问题,是词的重量。她在词里练习自己,像在陡坡上练习下山,不急着跑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